本文轉載自 表演藝術評論台
原文網址:http://pareviews.ncafroc.org.tw/?p=7244

泯除本位,多元混融《波麗士灰闌記》
   文 / 劉美芳(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) 

演出:奇巧劇團
時間:2013/08/03 19:30
地點:台北市中山堂戶外廣場

在21世紀新興媒材不斷湧生的當下,台灣戲曲界面對日趨小眾的現實,總有著不得不變的焦慮;若不及早抬腳邁步超越固有框限,恐終難逃覆滅的危機。在以求新為職志的巨流中,「跨界」、「跨文化」、「跨性別」的編創風潮又成了窠臼束縛,而奇巧劇團不只不隨浪逐波,還能躍身高處開展新的可能。

奇巧劇團團名雖是來自劉建華、劉建幗兩姐妹的小名,「奇巧」精神恰恰是劇團風格的最佳寫照。務「奇」求「巧」:在傳統中翻變出奇,巧妙融合新舊古今。先不細究整體的演出表現,只見夏日近晚的中山堂廣場上,早早搭就的戲台牌樓前貼著一張張打賞的紅紙,貌似極為傳統戲曲粉絲支持形式,竟是網路上「貼賞金‧讚出來」的讚聲募款活動。為免蹈襲舊日中斷演出致謝的陋習,贊助採事先線上作為的方式進行,讓年輕的戲友得以感受傳統迷哥迷姐捧角的瘋狂,劇團也能得到實質的金錢挹注。以現代人習慣的網路行為勾串傳統的習俗精神,既奇且巧,相信演出必然也能不落陳俗套式。

2013台北藝術節的策展主軸是:「發現冒險新視界」,開幕演出的作品當然得為表率。演出人員出身歌仔戲、豫劇、兒童戲劇、搖滾音樂……,兼容並蓄,不分主從,打造出一齣無法以制式劇種分類的「搖滾新戲曲」。每一位演出者不論輩分資歷,不只要在原有根柢上展現專業,還得招架陌生新領域的挑戰。豫劇與歌仔戲同屬地方戲曲,有著相同生猛的自在與包容;不同劇種以迥異的語言音樂同台飆唱,竟然沒有太大的牴牾,確實是意外地驚喜。

導演刻意以「戲中戲」的方式劃分兩條敘述主軸,避免新舊混融可能的尷尬,演員也能依需要呈展現代舞蹈或傳統身段。演出雖在傳統外台戲棚上進行,台上並非全然的空無:台上跑馬的LED燈為觀眾建立清楚的時間脈絡,大的反射鏡除了在實務上能照映觀眾看不清楚地板狀貌,也能適時透視原本不該被看見的後台真實,更深具形貌之外的象徵意涵。

劇名《波麗士灰闌[1]記》融合了古今中外,「波麗士」是英文警察police的諧音,拜偶像劇所賜的觀眾對語詞內涵並不陌生;而來自元雜劇《包待制智勘灰闌記》的「灰闌記」三字,卻又堅決秉持舊有的文字本色。沉重無奈的社會現實,迫使藝術工作者無法隱身漠視。劇本改編自布萊希特發想於元雜劇的《高加索灰闌記》,而元雜劇《灰闌記》又源自聖經所羅門王的爭子斷案。出入中西層層翻轉的改譯,不願冷漠無視的堅持與追索,在台灣新公民運動怒湧翻騰的此時此刻益發珍貴。

戲近終了,編導的焦慮滿溢,台上激昂控訴、積極鼓舞,台下觀眾手上的小燈齊亮,滲入戲外現實的無力與憤怒,與凱道上的手機燈光形成奇特的呼應。雖然編導教化的心情可能稍嫌急切,詞文也不免過於直白;在群情共昂的此刻,也無庸多在意了!

[1] 灰闌,石灰畫的圈;「闌」通「欄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chiaop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